close
通識教育學院-劉冠麟老師

教學經驗分享

我在通識教育學院主要負責的課程,是「通識英文」的課程。向來,通識英文課程按語言考試計算成績,而同學獲得的學期平均分數較偏低,故課程本質並不討喜,在書寫這篇的同時,同學才又反映說:「課程太難、希望調整教學…等」。所以,能獲此殊榮,心情複雜,因為,除了意外及感謝、更感到受之有愧。不過,也仍持續思考著,如何才能讓同學藉由通識英文課程,對英文的學習能再產生多一些興趣。然而,個人仍學藝不精,本文應不能稱作教學經驗分享,只能說是藉此機會作一點點心得報告,若有思慮不周之處尚請海涵。

如果用比喻來說明語言的學習,對講中文的人來說,使用這個語言就像是騎車一樣,相關的能力都已經「內化」,使用上沒有任何阻礙。所以,會騎單車的人,即便沒有真正騎過機車,在短時間內,仍可以達到考機車駕照的要求,考重型機車駕照亦是如此,就像是難度增加的考試而已。然而,對於普及度較少的卡車駕照,可實際操作的機會少之又少,要考卡車駕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台灣這個「英語為外語(EFL)」的語言環境,使用外語的時機與場合非常侷限,學外語就像是突然被要求去考卡車駕照一般,所有的操作、控制感都完全不同,要達到通過考照要求的能力,則需要投入非常大的心力。通識英文課程面對不同專業科系的同學,則希望透過分級教學、明確課程設計等方式,來帶領同學確實達成英語學習與成長的目標。然而,除課程之外,能找到讓自己產生自發學習的動機,才是關鍵,唯有如此,對學習才會專注。因此,除了課堂學習,我也盡量鼓勵同學參加課外英語活動或競賽,主要目地還是希望能讓同學增加學習英文的動機。

某日,有位同學下課時開玩笑地對我說:「老師,你是演藝系的嗎?怎麼你上課整個『演』很大?」,我不明白地回答:「我對表演不夠格吧,怎麼你會這樣說呢?」後來才了解,同學對我在上課時,重要部分會使用不同的聲調、重音加強,還會加上手勢動作來說明的方法,解釋成我在演戲。而我的出發點,只是單純的想讓同學更能夠了解上課內容,如果這樣的方式有一些維持注意力的效果,我會持續使用。而我也完全同意,「上課」就像是「準備一場完美演出」的説法。

英語教學方法不論是普遍的「課堂呈現、實施練習、要求成果(presentation, practice, production)」、或是溝通取向的「任務(task-based)」學習法,都漸漸提倡學習者能使用「真實語言(authentic)」實際完成像是問路、購物等真正的語言「任務」。因為,外語學習者若能實際用目標語完成即便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一件事情,所獲得的學習效果,將會比在書本上記憶的還要好上許多。雖然通識英文課程因形式等因素無法完全採用任務式教學法,不過其精神仍可遵循。在嘗試過程中發現,課堂中仍可透過寫句子、找答案、依範例回答等課堂「任務」,提升同學參與感,或許也能減少同學被動的學習模式。
語文的「教」與「學」都是不簡單的任務,我要感謝曾經一同完成「任務」的同學,也希望通識英文課程所背負的「任務」能順利達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