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教學優良教師-曹金增老師.JPG 

我對私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的幾點看法:

一個教《憲法與人權》教師走進教室心境之另一篇章論述→社會正義與通識教育

 

一、台灣欲解決通識教育根本問題之應有的思考和方向

近幾年,在台灣有關通識教育相關議題的討論,猶如雨後春筍般展開。有的從通識教育的理念與理想入題,有的從如何培養通識素養著手,有的認為通識課程必需重新規劃,更有的則以通識教育運作實務提出看法。但,依筆者來看,我們的通識教育似乎少了些基礎且深沈的哲學思維,而這種基礎且深沈的哲學思維應該是什麼?它是否是我們通識教育之根本問題的所在?而這個問題的所在是否正足以凸顯通識教育本身是具有階級性格。依此推論,筆者認為通識教育,不僅是大學本身通識教育與追求通識教育發展之議題,更是人權與法律的議題。通識教育有賴人權概念和法律制度,才能真正有效解決通識教育問題。

 須知,只要是追求民主憲政的國家,其憲法最核心的價值,就是人權議題至上,教育權作為人權議題的一部分,亦是憲法所重視的,憲法精神是追求教育之實質平等,反對任何形式平等造成教育階級複製。筆者依此精神出發,點出通識教育是具有階級性格的,並說明筆者何以認為通識教育是具有階級性格的,而且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反而更加強化了通識教育階級性格的複製,而這種階級性格的複製,正足以說明今日許多大學要落實通識教育所應注意的問題。

二、何以說通識教育具有階級性格?

 首先,筆者先要試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學要開設通識課程,我的答案很

簡單,就是進入大學的學生被認為不夠通識(或稱不夠具備通識素養)。那麼,我再提問,國立大學的大一新生的通識素養如何?私立科技大學的大一新生的通識素養又如何?如果沒有太多疑異,兩者的通識素養應該相差頗大。同樣都是中華民國教育體制下生產出來的中學畢業生,為何有這麼大的落差?真的是他們之間聰明才智落差的結果?還是他們的父母親因素造成的?或如本文前述論及教育本身階級性格使然,加上教育制度的不公,以及政府不作為或作為而成了知識階級的幫兇所為?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院教學優良教師-楊幸真老師.JPG 

 對於年輕學生而言,性與愛是他/她們渴望瞭解或擁有,但在正式教育課程中似乎一直是不易教的課題。不容易是因為性與愛的議題無法只有抽象學理的講述,缺乏真實生命經驗的交流與對話,這樣的課程與教學註定無法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只會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離去或在課堂上表現出令人覺得「難以應付」、「吃東西」、「打瞌睡」或「愛聊天說話的惡魔」。因此要如何貼近學生的生命經驗、對話性、愛議題,讓這樣的對話具有性別平等教育的意義,而非像是電視綜藝節目或談話性節目呢?因此,我想要分享這幾年以來在應用社會學院開設通識教育「性學與愛戀」課程的教學方法,希望藉由拋磚引玉可以和各位教師同仁一起交流教學經驗,使我們的教學更為精進,與學生的互動更為良好,大家的教學更為有效愉悅。

        在「性學與愛戀」課程中,我運用女性主義教育學及結合敘說探究與民族誌研究法,發展出四個教學策略:「『破冰』教學」、「說故事」、「將熟悉之事變陌生」與「對話」。由於篇幅關係,在這裡我分享第一個教學策略--「『破冰』教學」。暖身或破冰,是深度訪談中常用的技巧,用以打破雙方彼此間陌生的距離,並企圖建立友善關係,以利日後互動及開啟雙方的理解。我將這樣的技巧用在準備第一堂課,因為沒有規劃的第一堂課會讓學生覺得它是「假期的延長」,反之有備而來的第一堂課能夠激發學生上課的動機,加強課程與他/她們自身的關係,及建立學生的學習期待與學習意義。因此,我對第一堂課加以規劃設計,在第一堂的「課程介紹」進行三項教學任務(teaching tasks)。

 第一,「說清楚講明白」的暖身任務:清楚說明課程理念,讓學生瞭解授課目標、教學單元安排(說明各週單元規劃原由及單元間的關係)、上課規定、作業特色與用意、本課程欲營造的氣氛,包括將課程常規清楚說明及對學生如何參與本課程的期待。第二,直接談性與身體的「破冰」任務:學生對於授課教師要如何「談性說愛」是好奇與猜疑的,第一堂課不僅是老師想要瞭解學生,學生也在第一堂課觀察、打量教師,是會如傳教士般的強調性的道德規約,或是大家長心態苦口婆心的告誡性的危險,還是不敢談性改用其它議題作為替代?因此,在敏感性極高的「性學與愛戀」課程,我認為教師有必要讓學生瞭解其對於談論性議題的態度、認知與價值觀,以及在這樣的一個態度與價值觀背後的學術思考與認知。第三,運用問卷進行資料搜集的任務:設計開放式問卷來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與學習期待,以及對性的先備知識、認知與態度,作為後續發展單元內容和對話的基礎。

        從之後的學生互動與教學過程中發現,有計劃地介紹第一堂課,是一個好的開始。這個好的開始,可以為日後課程的成功打下一個基礎。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院教學優良教師-陳俞君.JPG 

找尋合適的切入點

   記得博士班的時候,曾經修習一門我指導教授開的特別課程,該課程是為了驗證及發展早期療育親子遊戲團體所開設的。課程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親子遊戲團體的哲學基礎及整個運作架構,最後能在跨專業團隊的合作下,執行親子遊戲團體。每堂課教授在說明了該堂課的大綱後,便花了許多時間進行討論,每位學生從各自的專業領域,提出個人對該主題的想法及建議。在一陣腦力激盪之後,教授總能適時點出大家隱而未現的共同問題,並統整歸納大家的發言。這樣的對話,總能讓我有所頓悟,解開我的疑惑,並且更進一步讓我深入整理自己的專業。這樣充滿生命滋養的學習經驗帶在我身上,讓我期望自己有一天也要有這樣的能力,讓我的學生同樣地享受學習。

        回顧剛教書的時候,或許因為年輕,野心很大,總是想把學得的知識全部敎給學生。往往兩個小時的課程,準備了許多投影片,口沫橫飛的講述內容,希望學生能有所收穫。不料學生上課的反應不但不如原先預期,學習動機反而減弱。在沮喪之餘,總是抱怨學生程度太差,不夠認真。在一次一次的反思中,我更能看到當時教授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的學習,是因為教授能掌握學生個別學習需要與思考方式,從中找尋可以適切使力的點,支撐起學生的專業知識。有這樣的看見,搜尋更合適的教材,以及思考如何改進授課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我每學期努力的目標。我也學到,看起來簡單的教育理念,卻是得要誠懇地向學生學習,並且紮實地修正實踐,才能如其所是的開展落實。

        我同時也感受到,教師教學的獨立自主性,雖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若缺少深厚的校園文化、有理念的教育行政與互相砥礪的同儕,教學將成為缺輪的行車,無法順利駕駛。因此,我衷心感謝朱校長、林院長以及兒家系的夥伴共築出如此優渥的教育環境,讓我能「教中學」,繼續努力為學生找尋合適的教育切入點。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院教學優良教師-杜思慧老師.JPG 

以前我自己就讀戲劇科系時,常被其他校系的同學們用一種酸溜溜的語氣說「喂你們系上同學怎麼都不參加社團或聯誼呀?」,我很難和他們解釋,每堂表演課、肢體課和排演課的功課,已經把我們課餘以外的時間用光,就算我們很想參加社團也難。於是他們又說,「那你們不就是演戲,為什麼需要那麼多其他時間,排練又是什麼呀」,我也很難和他們解釋,我背完台詞以後還要和其他同伴練習,加上身體的詮釋或語氣的雕琢,最後才能成就出可以賣票品質的演出。雖然我的朋友、家人們很難明白,但只要我請他們來看過幾次演出之後,他們就會明白,「喔原來你的時間都花在這些事情上了…。」我想,溝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讓不同領域的人明白我們在做的事情、受訓練的過程及等等,是很重要的。表演藝術系及這項行業的種種,想像起來好像很簡單,不過就是唱唱歌跳跳舞演演戲,但它背後所需付出的辛勞,沒有經過的人其實真的很難想像。像是第一屆的學生們現在正準備著畢業製作,以其中一齣做為例子說明,這是齣特別從美國買了版權的音樂劇,而一個導音樂劇的導演其實最好是能同時有音樂和戲劇訓練背景的,甚至應該要能有對空間、舞蹈、或燈光的認知才能選擇以這樣的志向作為畢製。而表演者更是必須要能跳、能唱、能演才能真正的詮釋表演。於是這組畢製同學七月便開始練身體、聲音,到十月初的現在終於要上場了,可是也就在這個時候,幾位演員發現自己的聲帶過度使用而受傷,他們聲音忽然沙啞或失聲,這讓他們崩潰不已…。但即使這樣,這個痛苦的經驗也是一種學習,當有了「技巧」以後,還要知道如何能「保養」才能「維持」,太多東西要學了。

藝術不是不易親近,而是不夠被明白。表演是關於傳達(delivery),如何將台詞語句意思傳達出去、如何利用手勢姿態正確的傳達、如何將情感傳達出去,看似好像只有表演者才需要的訓練,其實也是一個人格培養的訓練。我常對學生說,即使他們以後出去不做戲、不再表演了都沒關係,只要在這個過程裡經由表演的學習更認識自己、更體貼到他人,我相信他們不管在那個行業都一樣會成功。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院教學優良教師-陳俊東老師.JPG 

教學本來就應一視同仁有教無類

謝樹德科大的朱校長、謝副校長、程教務長、翁英惠院長、楊彩玲主任與眾多長官及同仁們的厚愛、提拔我在今年二度獲頒此一殊榮。對一位非台灣本地出生、國語說得不太標準的我來說,能再度獲得此殊榮感到非常的驚喜,因為我覺得自己的教學方式並沒有什麼特别與傑出的地方,再加上國語的不標準是我教學的一大障礙。在思索我獲此一殊榮的原因,可能由於本身所任教的科目大部份都是非理論科目,以技法及設計討論科為主要,也是本身的專長所在,自然能發揮自如,如果學校要我教有關學理的科目,可能我會成為教學最差的老師。所以每位老師能在本身專長的科目領域上教學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教技法的老師必需要讓學生佩服、敬重你,以你為學習的目標,所以老師本身也需具備相當的實務技能,因為這不是一科講義科目,老師本身必需實地操作,但由於離開業界已八年多,雖然偶爾會進行產學設計案,但畢竟已不是天天繪圖設計產品,在技法上已不如在業界時之能力,所以在每次上課前都必需預備及練習以保持相當的水準才能安心上課。由於時代不斷的改變與進步,雖然技法是不會改變,但教學也需因應市場所需以調整教學方向與內容,不能一套拳法打一輩子,就如永春拳也有改進的時候。

    另外設計實務課程是系上的主軸課程,學生在這些課程中的表現好壞會直接影響以後升學及就業的機會。因為大部份廠商及學校會先看來面試學生的作品集。設計實務的課程大部份是以討論及評圖為主,但教師必需恰當的安排每次作業內容,並撑控學生的進度,有時候也需適當補充業界實務的經驗,讓學生能獲得書本中未有的知識。而老師與學生討論作業時除了授業解惑外需彼此相互尊重對待。對每一位同學都應肯定重視,同一態度對待。不能因為某些同學是你的TA、精英或你要延攬的學生就特别對待,這有違師道,教學本來就應一視同仁有教無類。你的 T A或精英可在課後再給予必要的指導就好。一般來說設計實務的課程在進行構想階段都以討論及評圖方式進行,若要認真與每位同學討論, 往往會超出課程時間1到2小時,這時不願繼續討論的同學可安排到Office Hour時討論,甚至可利用skype或MSN作討論工具,這更能拉近你與學生的距離。你的用心學生會看得見,所以用心與學生討論,盡量不要用批評的教導,盡可能以鼓勵的方式教學,特別在評圖階段,可特別顯明出較好的同學作品作為鼓勵,使其他同學有學習的目標,對不好的作品之批評需點到為止,也不能只作批評,需提出合理的修改方向,這樣學生才會信服與你。

  比賽是鼓勵學生突破自己的很好動力,盡量鼓勵學生投稿比賽,所謂物以類聚及良性競爭會在班上形成一股風氣。當班上有同學獲獎時,會帶起其他同學投稿比賽的意願,這樣學生之間自然會相互學習較勁,形成良性的循環競爭。但在學生獲獎的背後,老師也應付出耐心、關心、與時間和同學討論,其成果則也是為師的一大成就及鼓勵。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