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社會學院

在應外系已進入第8年,經驗觀察中,學生普遍有幾個特質。首先是學生的素質:學生的英語程度除有逐漸下降的情形外,學生的來源不一,有些高職背景是來自商業或資訊處理科,本身的英語能力沒有特別加強。還有就是招生的競爭使得北部的學生來南部就讀的意願低落有時還得從轉學考試招收足額學生,這也讓招收到的學生素質不齊。導致老師對學生的期待容易落空。再者,學生的學習態度普遍較為被動,學生程度原本不佳,不知道如何學習,或學習動機不強,學習成效不彰的情形更加嚴重。所以老師對學生的學習背景先做出不的了解後,再決定所設定的教學目標為何,並且要時時關心學生的學習情形,並增加師生互動的管道。除了利用學校所提供的互動平台之外,也可藉由電子郵件或線上即時通訊軟體的幫助,與學生交流。就因為學生普遍學習動機不強,程度不佳,所以能讓學生信任老師,願意誠實面對自己學習的困難,應是首要的工作。唯有讓學生了解老師的教學熱誠與真誠,學生才會願意敞開心胸,接受教導。老師也應該設定學生能力範圍內能達到的目標,讓學生藉由學習的成就感,繼續學習。
另外從系上的行政執行方面來看,課程與系主任的多次變動也使得政策的實行沒有一致性,人事的穩定性不足容易導致教師們花在協調的時間增加,在執行的時間減少。因此有些政策無法得到貫徹而缺乏成效。可慶幸的是,以上情形正慢慢獲得改善,同事間已有共識不因人事變動而輕易更動課程。在攸關學生權益時,會邀請學生代表參與討論,以求政策符合學生期待。
再就老師的教學配合部分,因為有四個學制的關係,學生族群的背景差異性很大。在職專班的學生大多是年紀稍長的社會人士,他們的學習需求大多傾向能立刻實際應用的技能,而四技的學生大部分對自己的未來尚未有明確的藍圖,因此在學習目標上較為混亂。而一般來說,老師的學習背景大都來自於傳統大學,學習經驗與心態均與所教的學生迥異,必須能以同理心了解學生需求的差異,才能夠在符合學生的需求下,有效的提高學習動機。另外因為小班制的實施,使得老師所需要配合的教學內容多樣,在準備教材部分必須要多費心力。所以同事間的教學合作有其必要性。教授相同課程的老師可以彼此分享教學內容與經驗。
最後,綜合以上的意見之外,系上的教學環境是自由與自主的,老師有其個人發揮的空間。學校所能提供的軟硬體資源也足夠應付教學所需,所以比較需要克服的問題大多來自於師生之間的互動。老師只要本著教學的熱忱與耐心,學生久而久之自然能感受到老師的認真態度,並進而效尤。即使學生的程度無法突飛猛進,也能循序漸進改善。我們能期待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改變之後,進而能影響其往後的生活與工作態度。這樣的結果才是教學的最大成就。




轉載自:樹德科技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教師教學效能實用手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