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學院

2002年由業界的設計工作轉至樹德科大生活產品設計系擔任專任教師已入第五年了,若併合之前的兼任教學共約11年,但直到現在,對於設計教育工作仍在摸索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設計教師。
由於產品設計是一門綜合運用的學科,基本上包含美、工、商學知識,而近年來相關心理層面、社會層面與專利法學層面的知識日受重視,知識內容更顯多元,因此在準備課程時,常面對許多問題,例如:第一,課程內容該涵蓋的範圍大小,授課內容太多恐學生無法吸收,但教太少又恐知能傳遞無法適切時代需求,學生會喪失競爭力;第二,課程方向是否為就業導向或產業比賽導向,以強化學生未來就業力,但如此是否是失去大學應崇尚的「生涯多元發展」與「自我求知」的教育價值;第三,授課時如何調和理論解說與實務演練,如何闡述設計教育最核心的價值--「直接互動與經驗傳承」;第四,作業份量的多寡與作業評分如何確保公正與公平性,如何鼓勵雖資質不佳但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如何維持課堂上熱絡的學習氣氛;上述問題對我而言是重要的,相信對一般設計教育者應也是頗値得重視的課題。在個人歷年的教學過程中,這些問題似乎沒有標準答案,且每位學生對老師的反應往往有所差異,然教學的對象是人,若能抱持著關切的心情與熱忱,於授課中透過多位意見型學生的即時回饋,機動調整做法,取得適度平衡,於執行上可獲得正面效應。
就進一步實際操作面而言,個人多年來試圖建立起自己的設計教學風格,尤其重視學生的作品展示及同儕互動,此以為激勵學習動機的手法,長期實施後具有極大效果。由於常於課程中營造公開展演的情境,使設計系學生必須對同學、非本科系學生,甚至是媒體廠商(由教師主動邀請)公開表現設計成果,學生的榮譽感受到鼓勵,產生被報導及欣賞的期待,對設計品質呈現揚升效應。除了提供學生作品的媒體曝光率外,為增進師生互動與每週學習成效,於授課時特別注要以下原則,其一,開學時就課程大綱加以講解,並說明作業方式及評分比例等學生關心的事項;第二,上課投影片、作業及範例檔案等儘量上傳於學校數位學習平台以供學生課後複習;第三,實施點名制度,並將出席率視為考核的一部分,教育學生負責任守時的觀念,完備品行的陶冶;第四,評分時分列多項單元(如平時考核、期中考核、期末發表、學習互動、出席考核等等),避免集中評分,落入潛意識的偏好,造成不公,此外對於遲教作業者須採取懲戒措施,確實執行,維持公正性。
設計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學生常產出好的構思,因此授課時需特別尊重與保護學生的智慧財產權,永遠站在「指導老師」的角度協助學生,以引領學生,成就學生為首要工作,切勿侈言學術倫理進而佔有或轉換學生之構思為己用,方可端正學生心性,落實智慧創作的尊重,對學生往後的發展才可產生深遠的意義。此外,學校讓學生在網路上做教學評鑑,亦曾出現非善意的評語,對認真的教師多少有所影響,但不管是善意或惡意的評論,建議以較冷靜的態度觀之,不要立即回應,稍作沉澱後再作回覆,以確保客觀性與包容性。教學是高度的智能互動與人際溝通,完全以數量化方式評判之可能有失商榷,但教師若能以更高的角度思考,則仍可因此精進自身的教學方法與技巧,學生對課程的看法及建議,雖並不全然合理,但卻可啟發教育者新的靈感來改善課程。
曾經有教師提出「學生是資產,還是負債」的質疑,此一問題使我非常困惑,所困惑的不是如何回答該問題,而是為何教育學生淪為會計學資產負債的盈虧思辯,若以設計科系強調人本價值的觀點加以探索,學生既非資產亦非負債,學生是你的家人,是你的子女,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學生是教育者知識與品格基因的延續,教育學生無法要求回報,然而他們的成就卻可因此彰顯你的知能品性,希望現今從事教育者能免除功利主義與績效片面量化的迷思,也許封存於傳統中的教師美德已成老生常談,然而至少於21世紀的我仍引為行為圭臬,亦希望為人師表者能共同努力,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成為一位可親可敬的教師。



轉載自:樹德科技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教師教學效能實用手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