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社會學院

教學原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事教學的這幾年當中,我一直思索著一個問題:「學生愛聽或想聽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上課內容?這些內容對她們有幫助嗎?」,身為教師的我能否體會的到,我是否會因為離開學生的時代太久遠而無法理解學生們在想些什麼?
我自己的求學歷程其實非常平順,中間只有一些小波瀾並無大風雨,讀書取得知識或好成績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不管老師上課內容課堂上是否聽的懂,到了考試一定要弄懂,每個大學生是乎在我的那個年代,都有這樣的能力或自我期許。因此也或多或少造成我教學上的迷失,讓我和這群年輕人產生了所謂的「代溝」。這幾年和學生們搏感情的過程當中,才真正體會到她們的心聲,也造成我教學上的改進,雖然要兼顧每個人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我希望教書不僅是單向道而是雙向道,甚至必要時變成圓環或匝道,更希望讓學生們覺得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不是一件苦差事。
身在幼保系的我面對著是一群主要來自各個幼保科的學生,她們的生物學及化學基本能力都不足,因此教生理學的我面對極大的挑戰,如何讓這群學生能夠進入生命之美並且體會它甚至能愛上它,因此我的期待是不僅是課堂上流著口水打呼的人數減少,更希望參與課堂互動的人數能增加,問問題的人數能夠增加。拜現代科技之賜,生理學的影片或短片愈來愈多,網站上一些人體器官模型的動畫也都找的到,稍微費點心思要找到並不困難,我只需費點心思將這些現代科技適當的穿插進入上課的各個章節,並引導她們去欣賞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及體會人體之美。往往收到的回饋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多,也讓她們漸漸不排斥上課時動點腦筋,並試著體會老師的心意。從事神經生理學研究的我其實有點偏執,我對神經科學的喜愛其實從未減少,藉著帶研究生的歷程往往會有新發現,我會藉著課堂上分享這些研究的新發現,希望能藉此吸引部份想繼續讀研究所的學生,讓她們體會到部分研究的樂趣。
經過這些年我常常獨自思索,走入教學的這個行業是對還是錯,老師的付出和學生的收穫是否能成正比。但我深深的覺得對我而言這些年收穫真的不少,學生畢業後到不同的園所就業,不管距離多麼的遙遠,還是有人會捎來訊息,告訴我她還記的老師當年的教導,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會主動去多多關心孩子的生理及神經的發展,也記的放慢腳步來對待這群未來的主人翁。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對21世紀的這群年輕人而言也許真的不容易,不過她們年輕且充滿活力,相信為人師表的我們也會受到她們的影響,體會到生命的熱忱及教學的樂趣。



轉載自:樹德科技大學 教學卓越計畫教師教學效能實用手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stu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