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系 謝文川老師
教學經驗分享
初執教鞭
       民國92年來到學校擔任講師,幾乎第一週上課的時候發生一些很殘忍的事情,開了兩門課:計算機概論退選5分之ㄧ、科技文選退選3分之ㄧ;考試考10個單字,全班答對最多的只有兩個,於是開始打電話向學長姐抱怨,有一個學姊告訴我,或許是施教上的方向錯了,因為跟技職學校的學生的成長背景不一樣,我們卻用我們過去受教的價值觀來對待這裏的學生,所以才會產生這麼大的差異
為人師者何所為
       後來我慢慢的思考才知道,或許這是我自以為了解知識分子的傲慢。所以在當下開始反省自己思考為人師者何所為,到目前當中我還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大學教育當中是要使人學會自我教育,而且是他的唯一目的,再大學當中是一個開闊的環境,所以他是一個相當自由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如果沒有人好好引導的話,會是一種很辛苦的經歷,我也希望在樹德的孩子身上不要在遭遇這樣的過程,後來我歸納出:「教育無他,惟愛與示範」我希望透過我自己的示範,讓學生了解我為什麼要選擇資訊管理這門學分。並且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他們是開朗而有責任感的人,並且視野寬闊、人格健全。
 
契機與蛻變 行動與無線通訊科技應用學程架構
學程課程內容規劃
       所以在93年我不斷去參予北部的一些種子教師的訓練,簡榮宏老師把他自己本身在無線區域網路的一些教學課程以及經驗把他設計成一個實驗的方式來做傳授,然後我發現,的確,這樣的方式是適合這裡的學生的,所以我在94年度開始規劃這樣的學程。
       只是當時規劃這個學程也面臨到一個問題,以我一個講師無法去跟教育部申請到足夠的資源,於是我請副校長與我一起合作,一起申請,在課程中副校長主要負責大四的兩門課,而我們在94年及95年申請到兩百萬元的經費到樹德,並且讓同學能夠親身參與實驗,這種直接參與而且可以馬上看到成果的一個課程內容,它可以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而目前在系上這樣的實驗器材已經有30套了。
       而這樣的補助是必須要付出一些義務,即為編寫教科書,而編寫出這套教科書已經被選為九十五年度教育部通訊科技人才培育計畫優良推薦教科書,而在教學當中的投影片教材共655張都已經放到學校的數位倉儲當中,另一方面我們為了避免學生不肯去學習 所以我們把教學內容跟實驗環境都燒成一片光碟,這片光碟的不同處是,即使在宿舍的電腦,只要把光碟放入就可以重複在課堂當中的實驗環境,雖然只是一片光碟卻是花了很多很多的心力所完成的。
       我在上課當中,希望是盡量可以把學生給帶出教室,所以在課程當中我們會設計一些課程實驗,把同學帶到中庭或者去他校參觀。
       而在上學期我規劃學生去工研院電工所參觀,下學期則是到南港工業園區,讓學生了解社會需求的人才以及未來可能的就業環境,在前年十分的幸運,英特爾與教育部合作,要找尋十間重點實驗室,而在比賽中只有我們一間技職體系學校並且與中央大學獲得績優團隊並且獲獎的殊榮。
學生學習表現
指導教育部2007年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實務專題製作競賽管理群優等組第二名「植基於第三代行動通訊環境嵌入式無線感測網路應用伺服器」
指導教育部九十五學年度大學校院嵌入式軟體設計競賽綜合應用組佳作(第三名)「嵌入式無線區域網路誘陷系統」(96年7月1)
指導第11屆全國大專校院資訊管理專題成果競賽資訊技術組佳作「嵌入式無線區域網路入侵偵測系統」(95年12月20日)
指導2006年度全國技專校院學生專題製作競賽管理群卓越獎第一名「嵌入式多媒體簡訊整合服務中心」(95年9月22)

專題實施 專題實施背景
專題實施在大三時分組,在實施的時候容易遇到的問題如下

教師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老師也必須不斷的學習
 欠缺實務技術能力
 教學方法能力不足

學生
 專業理論能力不足
 學習態度不夠積極
 溝通協調與表達能力欠缺
 習慣What,Not Why(知道如何做,卻不知為何)
 
       在以上的部份都耗費許多心力改善,歸結這些心得來說,我認為專題是一種標準的師徒關係,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會讓你的學生在未來的研究方法以及做事上與你非常的類似,而且再教學上一定是一對一的教學,因為如果是整組一起教導,到最後剩下的就只有一個,所以整個專題的實施採取鷹架的教學方式:
 
 
專題製作實行流程
第一階段 基礎能力與學習態度調整
       在第一階段必須抓緊學生,規定學生一至六每天至少一至二小時的時間在實驗室,並且讓老師能隨時掌握學生的進度,每天給學生練習題且反覆的練習。
並讓學生知道學習是自己的事,與旁人是無相干的。
第二階段 新系統建構能力
       在基礎能力培養之後就開始試著開發尚未探索過的東西,在新東西上錯誤是必然發生的,而必須使之學習偵錯能力以及受到挫折的抗壓性,並且讓他知道「為什麼」比「是什麼」重要,而老師的責任則是在示範學生如何突破關鍵技術流程。
第三階段 學生自學
       學習責任由教師轉移至學生,學生必須利用第一階段所發展出來的核心技術獨自完成一項作品,這個過程學生必須自行收集資料及製作專題作品,也希望在畢業後能夠帶著一個作品就業。

專題的實施方式
 每年十一、十二月學生分組找指導老師
專題製作計劃書
協助老師申請國科會計畫資料蒐集
 隔年三月大專生國科會計畫申請
研究所推甄、面試
提早體驗研究活動 提升自我水準
為畢業專題提前準備 交互結合研究成果
 隔年六月起參與競賽
技專校院專題製作競賽(不定)
通訊科技專題製作競賽(三月報名,五月底比賽)
為電腦應用系統設計競賽(九月報名,十月比賽)
大專校院資訊管理專題成果競賽(十二月)
施(受)教得惠
       來到樹德已近七年,其實一直對這邊有很深的感觸,因為在這段時間完全是這裡的資源造成我如果現在有一點點成就的話,我最大的感懷是施教得惠,受教得惠,我發現我熱愛教書是因為在上課過程務中你必須讓學生知道你再說什麼,所以你必需一直執指為月,在受教過程中,其實最大的收穫也是我,因為你得一直示範給學生看,像是在環保教育當中,其實我是比學生還認真的,可是美好的環保教育實習到了下學期發生一件事情,我們是掃鳳凰道,某一次出現了一隻死老鼠,學生非常的驚慌,當時我只打算把老鼠放在那,等學校僱請的環保人員來清理,但我又馬上意識到,這是環保教育,如果我不能做一個示範的話,學生又怎麼會去做呢?所以我二話不說,拿起夾子就把它給放進垃圾袋。總結在七年當中,我認為教師有兩種,經師與人師,而我自認為是自己只有經師,我一直相信老師只要示範給學生看,雖然短時間內成效不大,但終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TST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